当地时间10月1日上午,台湾宜兰县苏澳镇的知名地标-南方澳跨港大桥发生坍塌意外,迄今已造成6死12伤。于1999年兴建完成的南方澳跨港大桥,不只是景观桥,更是串起南方澳港区交通的重要交通设施。其实苏澳肩负着连结台湾北部与东部的交通枢纽,是苏花公路与台湾铁路管理局北回线的起点,更是前往花莲、台东的必经城镇。不只是现代,回顾历史,苏澳地区在清代时期就已逐渐发展为良港。
宜兰三面环山一面向海,与台湾西、北部还有山脉阻隔,而苏澳位于宜兰东南方,东临太平洋,西倚中央山脉,在地理形势封闭、气候与族群冲突等因素,让苏澳迟至清嘉庆十九年(1814 )才有大批汉人移入开垦。清代时的苏澳除了苏澳岭、近海洼地以及原住民的活动区域外,可供汉人拓垦的土地面积并不大。
苏澳古名“施八坑”,命名原因如今已不可考。不过在17世纪从西班牙人与荷兰人所记载的文献、绘制的地图中,都可以看到苏澳港的身影。“苏澳”的地名最早可追溯至明万历年间,当时福建巡抚曾奏请朝廷增加海防力量,以防范海盜颜思齐。明崇祯五年(1632),曾有西班牙船只因故停靠宜兰平原港口,但船上的水手全遭原住民杀害的惨案,西班牙人将此港口称为St. Laureus。据日本人伊能嘉矩(1867-1925年)的考证,这座港口即是苏澳港,不过西班牙人与荷兰人都未曾在苏澳有实际的设官治理措施。
明郑时期,开发重心在台湾南部,因此苏澳的开垦要到清代统治台湾以后。清嘉庆十七年(1812)设立噶玛兰厅之前,苏澳是一个可供船只停泊,又无官兵驻守的天然避风港,吸引不少海盗前来此地活动,《噶玛兰厅志》记载:
可以看到不少海盗如林道乾、蔡牵、朱濆等人,都不约而同选择苏澳港作为据点。
除了文献记载外,地名依然隐约能够看到当年海盗的影子,例如今天宜兰苏澳的知名观光胜地-玻璃海滩,其旧名贼仔澳,当地人相传此地就是海盗蔡牵与朱濆的窜泊之处。
即使作为台湾东部的天然渔港,苏澳港却有着容易搁浅与风强难泊等缺点,不过至清光绪元年(1875)苏澳港外的沙洲突然隆起,形成ㄧ道天然的防波堤将苏澳港隔成一个内港,让港内的水位变得较为固定,从此轮船逐渐可以在港内停泊。
0 条回复